明天出伏,中老年朋友注意3防,3吃,3注意,秋冬少生病!
明天出伏,中老年朋友注意3防,3吃,3注意,秋冬少生病!
亲爱的中老年朋友们,
明天(2025年8月19日)正式出伏了!
长达30天的三伏天终于正式谢幕!
但是,先别急着告别暑热,
从明天(8月19日)开始,
到“秋分”节气(9月23日)这36天,
才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、
最凶险的时期!
老人们常说:“早上凉飕飕,中午热死牛”。这36天里,昼夜温差急剧拉大,一天之内温差可能超过10℃。这种“一冷一热”的剧烈折腾,对人体,尤其是中老年朋友的心血管系统是巨大的考验。统计显示,夏秋交替之际是中风、心梗等心血管疾病暴发的高峰期,风险甚至超过严寒的冬季!
为何“凶险”?疾病风险骤增!
1.心血管疾病(头号威胁):血管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。温差大使血管频繁收缩扩张,极易导致血压剧烈波动,诱发心梗、中风,甚至猝死。别以为只有冬天才危险,这个特殊转换期才是心血管疾病的暴发高峰!
2.呼吸道疾病&过敏症:出伏后,秋燥渐起。干燥的空气损伤呼吸道黏膜,加上花粉浓度升高,易引发风燥感冒、老慢支复发、哮喘发作以及过敏性鼻炎,甚至为秋冬咳喘埋下病根。
3.肠胃疾病&秋乏:经过一夏的消耗,加上此时湿热与燥热交替,脾胃功能本就容易虚弱,再加上“秋乏”来袭,人更容易感到疲惫不堪、食欲不振、腹胀便溏等。
想要安稳度过这“多事之秋”,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,中老年朋友们务必牢记这“3防、3吃、3注意”:
一、“3防”:筑牢健康屏障
1.防温差猝袭(护心血管)
中老年人,心血管系统是比较脆弱的,而且尤其是在这昼夜温差骤变的出伏时节。如果此时还像平常一样,不注意随时增减衣物、或者一大早就出门顶着凉风锻炼,那么寒冷刺激很容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。严重的会引起血压飙升、心慌胸闷,甚至诱发心绞痛、心梗或中风等危急情况。
此时应该随时备好薄外套,早晚出门务必穿上,晨练等到太阳出来、气温回升后再进行。这样能够真正起到保护血管、平稳血压的一个作用。同时,每天按揉腋窝顶点的极泉穴1分钟,点按膝盖下四横指处的足三里穴3-5分钟,有助于理气护心、强健脾胃。高血压的朋友,务必早晚监测血压,波动大了赶紧看医生。
2.防秋燥伤肺(护呼吸道)
中老年人,呼吸道黏膜是比较敏感的,而且尤其是出伏后秋燥之气渐盛。如果此时还不注意防护,任由干燥空气侵袭或者花粉刺激,那么燥邪和过敏原很容易损伤呼吸道。严重的会引起口干咽燥、干咳不止、鼻子发痒打喷嚏,甚至诱发老慢支、哮喘发作或过敏性鼻炎加重等情况。
此时应该在饮食上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(像银耳、梨子这些),室内干燥时放盆水或用加湿器(记得常清洗)增加湿度,花粉多的日子出门戴好N95口罩,回家后清洗一下鼻腔。这样能够真正起到滋养肺阴、保护呼吸道、减少过敏不适的一个效果。
3.防秋乏伤脾(护肠胃)
中老年人,脾胃功能是比较容易疲弱的,而且尤其是经过漫长夏天的消耗,到了出伏转换期。如果此时还像夏天那样晚睡、或者进行剧烈运动出大汗,那么身体的元气和脾胃的阳气就更容易被耗伤。严重的会加重食欲不振、腹胀乏力、大便不成形等“苦夏”症状,整个人也会感到格外疲倦、提不起精神。
此时应该比夏天早睡1个小时,尽量晚上10点前休息,中午有条件眯上半小时,运动选择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散步这些缓和的,让身体微微出汗就好,同时常按揉足三里穴,这样能够真正起到养护脾胃、补充元气、赶走秋乏的一个作用。
二、“3吃”:食疗助力养生
抓住“出伏”到“秋分”的饮食调理黄金期,重点补充三类食物:
(一)吃“护心”食物(应对温差)
日常多吃护心食材,既能为血管“做保养”,又能平稳血压、降低秋燥带来的心脏负荷,让你从容应对昼夜温差!
1.番茄(西红柿):富含维生素C、番茄红素,抗氧化,保护血管。生吃熟吃皆可。
2.茄子:性凉味甘,富含维生素P,能增强血管弹性,降低毛细血管脆性。推荐蒸食。
3.土豆(马铃薯):高钾低钠,有助于稳定血压。富含膳食纤维,促进肠道健康。蒸煮炖皆宜。
4.芹菜/菠菜:富含钾、镁及膳食纤维,辅助调控血压。
(二)吃“润燥”食物(对抗秋燥)
坚持每日一道润燥餐,可由内而外滋养肺胃、锁住水分,让秋燥不再“干”扰你的生活与睡眠!
1.银耳:“平民燕窝”,滋阴润肺极品。煮羹(银耳百合莲子羹)最佳。
2.梨:生津润燥、清热化痰。生吃清热,冰糖炖梨润肺止咳效果更佳(脾胃虚寒者宜熟吃)。
3.蜂蜜:润燥通便。建议早晨空腹温水冲服(糖尿病患者慎用)。
4.百合/莲藕:清心润肺。百合煮粥、莲藕炖汤(莲藕排骨汤、莲藕老鸭汤)都是好选择。
(三)吃“健脾”食物(强健脾胃)
脾为后天之本,秋乏多因脾虚。多吃健脾食物,可升清降浊、化湿解乏,让你精神饱满地迎接金秋!
1.山药:补脾养胃、生津益肺的“神仙之食”。可煮粥(山药薏米粥)、炖汤、清炒。
2.薏米(薏苡仁):健脾利湿。常与山药、红豆搭配煮粥。
3.小米:健脾和胃。小米南瓜粥是经典的养胃早餐。
4.芡实:“水中人参”,健脾止泻。可煮粥或入汤。
5.鸭肉:性凉味甘,滋阴养胃,利水消肿,是出伏后理想的肉类选择。煲汤(如沙参玉竹老鸭汤)最佳。
三、“3注意”:避开养生雷区
1不贪凉:不要过度贪凉!
中老年人,肠胃是比较虚弱的,而且尤其是在秋季的时候,我们要学会健脾胃。如果此时还像夏季一样,去喝冰镇的啤酒、吃凉的水果,那么对于肠胃就会造成一个很大的刺激,严重的会引起腹泻、胃痛等情况,整个人也会变得不舒服。此时应该多喝一些温热的茶水(如菊花茶、普洱茶),会相对比较的好一点,这样能够真正起到润燥、和胃、下火的一个情况。
2不贪辛:不要去猛吃辣椒生姜!
中老年人,秋季肺气本就偏旺,而且燥邪当令。如果此时还像平时一样,毫无顾忌地猛吃辣椒、生姜、大蒜、花椒等辛辣刺激之物,那么很容易助长肺火,加重体内的燥热。严重的会引起口干舌燥、咽喉肿痛、便秘甚至诱发血压波动等情况,整个人也会觉得燥热难耐。此时饮食应该以清淡平和为主,适当多吃些酸味水果(如葡萄、柚子、柠檬),这样能够真正起到收敛肺气、生津润燥的一个作用。
3不盲冻:不要硬扛着不添衣!
中老年人,身体的调节能力相对减弱,而且尤其是在这昼夜温差极大的出伏时节。如果此时盲目相信“春捂秋冻”,在气温明显下降时还硬扛着不及时添衣保暖,那么寒冷刺激很容易诱发血管收缩。严重的会引起血压飙升、心绞痛、关节疼痛甚至诱发心梗、中风等危急情况,尤其是本身有心脑血管病、关节炎或体质较弱的朋友。
此时应该根据天气变化,特别是早晚和降温时,及时添加衣物,重点护好头、颈、背、腹和脚部。所谓“秋冻”,指的是健康人群在气温尚稳时不要过早捂太厚,而非在冷风里硬扛。
从明天起,把这“3防3吃3注意”落实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中,有效规避风险,平稳度过这“多事之秋”,为秋冬季节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!
快转发给身边的亲朋好友,一起健康度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