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吹空调、吃冷的东西就拉肚子?脾胃科专家提醒:这3点劝你早点改!
范铁兵
副主任医师
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综合科副主任医师
中国药膳研究会理事
先后拜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、全国首届名中医
推崇“脾胃学说”从脾胃入手调治百病
发表期刊论文50余篇,报刊文章20余篇
主编专著2部、副主编1部、参编专著7部
参与省部级、院级课题4项
起草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1项
01 冰激凌、冰西瓜吃完就肠胃不适?
冰可乐、冰激凌、冰西瓜.....这些夏日的“续命神器”,从冰箱里拿出来,坐在空调房里大快朵颐,在炎炎夏日里别提有多舒服了。然而,偏偏有这样一类人却无福消受。
稍微沾点冰的、油的、辣的,肠道立马“激动”抗议,特别是这大热天,看着别人大快朵颐冰品,自己只能望“冰”兴叹,实在憋屈!
这“一吃冰就拉”的尴尬,到底是怎么回事?仅仅是“肠胃弱”这么简单吗?今天,小编特别请教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科范铁兵副主任医师,他告诉我,这背后可能藏着一种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“肠道小情绪”——肠易激综合征!
02 脾胃是后天之本,喜温恶寒
中医认为,脾胃是后天之本,喜温恶寒。《医学正传·胃脘痛》中说:“致病之由,多由纵盗口腹,复餐寒凉生冷,朝伤暮损,日积月深……故胃脘疼痛”,说明长期贪食生冷会逐步损伤脾胃。范铁兵主任解释:“过食生冷,肠道受寒湿刺激,就容易导致蠕动异常加快或发生痉挛,从而导致腹泻、腹痛,这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“肠易激”状态。”
03 肠易激综合征
“范主任,我有个朋友小王就是典型!”小编忍不住分享,“30岁的白领,压力大,夏天最爱喝冰咖啡提神。结果呢?几乎每次喝完没多久就得跑厕所,还经常觉得肚子胀胀的,咕噜咕噜叫,排气也多。开会前紧张的时候,症状更明显。他一直以为是咖啡因过敏或者单纯肠胃不好,自己买点止泻药吃吃就完事。听您这么一说,这症状高度吻合啊!”
范主任点头:“对,这就是很典型的肠易激综合征表现。它核心的特点就是肠道敏感,容易‘激动’,一受刺激(如寒冷、情绪、特定食物)就出现腹痛、腹部不适,并伴随排便习惯改变。”
除了像小王这样‘一吃冰就拉’,以下这些信号也提示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在作祟:
1.时而腹泻如水,时而便秘如石,或者两者交替出现。
2.肚子痛(常在下腹部),但神奇的是,上完厕所疼痛就能缓解。常在餐后或吃了生冷刺激食物后发作。
3.腹部胀气感明显,肠鸣音亢进(咕噜咕噜响),排气(放屁)增多。
4.工作紧张、考试焦虑、情绪波动大时,症状往往加重。
04 受冷突发腹痛腹泻的急救处理
那面对这种“肠道小情绪”,特别是吹了空调,吃了冷的东西之后引发的腹痛腹泻,应该怎么处理呢?范铁兵主任给出了以下几个急救处理措施:
1. 即刻驱寒止痛——阻断寒邪内侵
热敷神阙穴:用海盐包/热水袋(45℃左右)敷肚脐及下腹部15分钟,可快速松弛肠道平滑肌,缓解痉挛性绞痛。
原理:热能扩张血管,解除寒性收引导致的肠道挛急。
2. 穴位按压——5分钟缓解肠痉挛
重按足三里:膝盖下4横指处,拇指用力按压至酸胀感,保持30秒×5次(双侧交替)。
功效:调节迷走神经兴奋性,抑制肠道过度蠕动。
点揉中脘穴:肚脐与胸骨下端连线中点,指腹顺时针揉压2分钟,力度以腹内温热为度。
3.生姜红糖急救饮
生姜30g切末煮沸10分钟,加红糖15g搅匀,小口热饮。
关键点:生姜中的姜辣素有抗炎镇痛作用,红糖温中缓急,饮后盖被发汗效果更佳。
05 需改掉的3个伤脾胃习惯
掌握了急救方法能解一时之急,但不能一劳永逸。范铁兵主任强调,想要彻底摆脱“一冷就泻”的困扰,必须从根源上戒除损伤脾胃阳气的三大恶习:
1.戒贪凉饮冷:
避免过食冰饮、生冷食物(如刺身、冰镇水果),同时防止空调直吹腰腹,以免寒邪内外夹击损伤脾阳。建议食物取出冰箱回温至室温再食用,空调温度调至26℃以上,并注意腰腹部保暖。
2.戒熬夜劳累:
长期熬夜和高压状态会透支脾阳,削弱脾胃的温煦功能。建议尽量在23点前入睡,利用午间小憩补气,并通过深呼吸或八段锦等练习疏解压力。
3.戒饮食不当:
忌常食寒凉性食物(如西瓜、冰激凌)及辛辣刺激、高脂食物(如油炸食品、火锅),避免加剧脾胃虚寒、刺激肠道。建议用温性水果(如荔枝、石榴、桂圆)替代寒凉水果,腹泻期间尤其要避免乳制品。
范铁兵主任提醒:若调整习惯后仍持续腹泻,或出现血便、发热、脱水(口干、尿少),可能提示肠易激综合征、慢性肠炎等疾病,需尽早就医。
06 专家出诊信息
范铁兵
出诊时间:隔周周日上午
门诊地点:北京和平中西医结合医院2楼中医2诊室
预约挂号:可拨打010-64216666、或通过“北京和平中西医结合医院”微信公众号、医院官网等渠道
别让“肠道小情绪”困扰你的美好夏天!如果您或家人朋友长期被反复腹痛、腹泻、腹胀、排便不规律等问题困扰,尤其在生冷、压力后加重,建议及时寻求专业中医脾胃科医生的帮助。
声明:图片部分源自网络,侵权联系必删;仅供科普参考,不应作为医学依据;如有身体不适,建议立即就医。